专业生产手钳式、台式冷焊接线机设备深耕冷焊接线机领域14载
热门关键词: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定了!519中国旅游日孝感主会场将在这里举办

时间:2024-02-24 来源:新闻中心

  旅游日,是每年的5月19日,非法定节假日。该节日起源于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旅游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2021年“旅游日”活动的通知》,明确今年“旅游日”主题为“绿色发展,美好生活”,5月19日当天在湖北省武汉市设立主会场,其余省(区、市)设立分会场。

  美好生活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爱好山水的审美传统和心态更让生态旅游成为国内旅游的主流。生态是旅游的底色,生态让旅游更美好。旅游也在改善、优化着生态环境,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着一个个见山见水见乡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奇迹,旅游也让生态变得更美好。

  5月19日上午9:30,2021年“旅游日”孝感主题活动”,会在金卉庄园花神广场前举办。

  围绕2021年“旅游日”孝感主题活动开展100分钟的文艺表演。表演单位是湖北省实验楚剧团(原孝感市楚剧团),历史悠远长久,创建于1950年3月,2011年底,根据中宣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剧团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孝感楚剧演艺有限公司、孝感楚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201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挂牌湖北省实验楚剧团。

  现有演职人员62人,其中拥有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1人,省级楚剧传承人1人,市级楚剧传承人2人。多年来承担着继承和发扬楚剧艺术的重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不停地改进革新楚剧艺术,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楚剧艺术人才,打造了一批艺术精品工程。

  2、歌曲《走进新农村》3、舞蹈《妹娃要过河》4、歌曲《为了谁》5、舞蹈《绣红旗》

  6、歌曲《不再犹豫》7、小品《三个媳妇》8、歌曲《五星红旗》9、舞蹈《芒种》10、戏歌《孙家庄变了样》

  孝感,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因汉孝子董永的卖身葬父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孝文化命名的中等城市,漫长的岁月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她悠久的历史,特异的环境,孕育、生长、传承一方特有的文化,我们的祖先在孝感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丰富的文明瑰宝,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代表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携着千年前楚文化的浪漫,在当代用它的温润质朴浸润着我们的心灵,一直以活态的方式存在于孝感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它凝结了孝感人的社会理想、精神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心理追求,如今我们仍可以触摸具有古意的孝感雕花剪纸绣花样子,品尝着口味香醇的孝感米酒,参与着杨店高龙、杨店高跷和肖港金神庙抬故事等春节民俗活动。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荆楚先民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孝感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孝南与和谐孝南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软实力。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孝感雕花剪纸 起源于西晋,成熟于明清,乡村有很多以剪纸为生的艺人,他们走村串户,向姑娘媳妇们出售枕花、鞋花、帽花、兜肚花等各种花样。艺术风格融合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古朴、浑厚纯真”和南方剪纸的“隽永秀美、玲珑剔透”的特点,而形成了孝感雕花剪纸的独特风韵,自成一体。其工艺手法最重要的包含“剪”和“雕”两种方式,作品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主题明确,构图精致,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内容丰富,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善于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融入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一种清新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孝感米酒制作技艺 历史悠远长久,源远流长。宋太祖“因渴索酒”的故事,一直在孝感流传,历代县志中都不乏对此佳话的记载。“孝感米酒”,以糯米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采用特制凤窝酒曲经糖化发酵而成的传统佳酿。品种多达30余种,它营养丰富,富含大量的饴糖,酵母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有机酸以及酒醇等成分,食之开胃提神,助消化,增食欲,并具有食疗健身作用。孝感米酒是荆楚大地民间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传递着传统饮食上的习惯和古老的民俗特色,曾多次在国家、省、市美食文化节上获多项大奖,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杨店镇有 “高跷之乡”的美称,是一种由舞蹈者在腿上捆绑着长木棍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高跷在杨店流传历史悠远长久,种类非常之多。杨店的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注重脸谱化妆,主要是采用扭、踩、游走等形式表现。“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用跑、跳、抬、翻、打等形式表现,极具地方特色。杨店高跷的表演题材主要为历史故事情节,表演角色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的行当。高跷的表演服装具有独特的风格,质量考究,描龙绣凤,色泽鲜艳,服式基本上依照明制,按人物身份,职业分别穿着戏服,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展现了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祈愿,这是人们一年一年的期盼,也是一年一年的寄托,这种寄托,恒久地传承至今,直到永远。

  肖港抬故事 起源于肖港金神村的先民们的“向天神祈福”的美好愿望,抬故事是将表演者绑立于家用方桌或特别的小平台上表演,悬台故事是将表演者绑站或坐于特制的铁木架上,使之悬空表演,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由二或四人抬着边走边表演,抬故事是一种表现景物画面、人物姿态,只有手舞而无足蹈的造型类艺术形式。金神庙先民们用“抬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把自己对“天、神”的祈福要求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金神庙一带存在的独特的“抬故事”的民间风俗活动。

  锡器制作 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其制作的过程最重要的包含化锡、建模、铸板、整胚、打胚、焊接、抛光等工序,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在孝感,锡器制品的使用,盛于明清,光泽清丽、晶莹夺目的酒壶、茶壶、烛台、香炉、茶叶、镏瓶等,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民间宗教活动的祭祀和仪仗用品。锡器兼具了生活的实用美和器物的造型美,其制作流程与工艺结合了传统的审美理念和道家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蕴含了地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麦秆画 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制作需要加工麦秆,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黑白浓淡用电烙铁加热,各种造型用麦秆剪裁和粘贴。麦秆画因其材质而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体现吉祥典雅之美,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能保持上千年不老化褪色,具备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转糖人 也叫浇糖画,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立体和平面画,作品主要以各种动物和人物为主,多为小孩所喜欢,可观可食,流传于孝南区及周边地区,每年春节庙会、集市还是大街小巷,都有转糖人老艺人的身影,是最受喜爱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金卉庄园”是一记散落在楚荆大地的美丽之梦,梦中有古树。老井、菜园、小桥、流水、农家,还有家禽、驾蝶、炊烟、船舶、渔翁、农夫、暮色将至,关上灯,却关不住漫天的小星星,它们陪你一同聆听牛哞、蛙声、犬吠和蝉鸣。瓜栅荷塘、水车石磨、草屋篱色、茂林修竹、栈道凉事...放眼望去,绿意蟹翠、小桥流水、楼台亭榭错落,宛若五柳先生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看美好的风景,吃美味的食物,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