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直播是能源管理课程的第二期,围绕园区能源管理展开,有幸邀请到给我们忻世科技高级能源顾问-李水扬分享关于前沿的节能技术在产业园区的应用实践和效益分析。通过不同的类型,不同规模的园区的成功案例。详细的解析我们项目的背景、实施过程、技术方案、投资收益等关键信息。
某体育园,项目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 5.7 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 6.88 万多平方米,于 2022 年 3 月真正开始启动运营。在用电数据方面,前年用电量约 200 多万度,去年约 400 多万度。用电量涨幅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项目新建不久,且去年新开设了部分场馆,并安装了充电桩,这一些因素对用电量的上升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目前的运营情况,预计往后每年用电量约 400 多万度,也存在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
在能耗构成中,该体育园空调暖通系统的能耗约为 150 多万度。接下来详细的介绍其空调系统主要设备的情况。该系统配备四台由汉顿布舍生产的全封闭螺杆热泵机组,并设有简单的群控系统。空调主机和水泵通过上位机来控制,目前仅支持工作人员在群控系统上手动控制主机和水泵的启停。该群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控制空调末端,即控制每个体育场馆和办公室的出风开关,以及空调主机的开关机和楼顶空调水泵的启停。不过,系统各板块的可视化程度相比来说较低,较为粗糙。
针对该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我们为其引入了一套中央空调主机全链路控制管理系统。经实际测算,该系统节能率可达 26% 以上,平均每年可降低费用 40 万以上。从投资成本来看,大概在几十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约为两年。
部分人士可能会关注该系统的节能原理,从硬件层面简要介绍,主要是配备一个类似 PLC 柜及常见配电柜的设备,并添加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控制阀门等感应元器件。在此过程中,需与空调主机的原厂家沟通,获取其开放的通讯接口。若项目采用空调锅炉,操作方式也与之类似,即增加感应元器件、连接接口并添加控制元件等。这些设备最终接入统一的控制管理系统平台,进而实现对主机的调控。系统会依据不同的室内温度、天气状况以及供暖需求,自动调节运行模式。例如,在室外温度为 10 度时,系统会通过智能运算判断开启一台还是两台主机更为合适。并非开启设备数量越少就越节能,在天气严寒的情况下,适当多开设备反而能提高运行效率。同时,系统还会对供水阀门和水泵的开启数量、运行功率等进行实时调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原系统缺乏这些调控功能,设备启动后便以固定功率持续运行,无法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节。
我们运用 AI 测算模型,实现了对系统的自动调控。从空调主机的运行原理分析,主机开机后通常会接近满负荷运转(达到预设负荷后保持稳定运行)。以夏天制冷为例,若未配备冷水机组自控系统,无论室外温度是 30 度、40 度还是 45 度,只要设定主机冷冻水温度为 10 度,主机就会持续维持该温度运行。当室内温度从 30 多度降至设定的 24 度后,原系统不会降低主机功率,而我们的全链路控制管理系统则会在室内温度达标后,适度降低主机能耗,在不影响室内制冷效果的前提下,实现节能目的。因为在实际运行中,多数传统空调主机缺乏类似的智能控制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怎么样来判断中央空调项目是不是具备节能空间呢?这主要根据暖通控制水平所处的阶段。一般而言,暖通控制水平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状态监控阶段:此阶段仅能对设备正常运行状态进行粗略监控,如设备的开关状态、当前运行温度、冷冻水温度设置、水泵开启数量及频率等信息,仅能实现基本的运作时的状态查看。
(2)远程操作阶段:该阶段在状态监控的基础上,实现了远程控制设备的开关机、温度设置等功能。目前,市面上约 60% 的暖通系统处于这一阶段。
(3)局部自动调节阶段:部分设备具备自动调节功能,如水泵可进行自动调节,或空调主机为变频设备并带有一定的自动调节控制能力。约 27% 的项目能达到这一阶段的控制水平。
(5)接入虚拟电厂阶段:该阶段涉及更为深入的能源管理与调配模式,后续将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需重点指出的是,多数项目的暖通系统处于远程操作阶段,且功能并不完善,例如在水温设置、水泵功率设置等方面存在缺失。像某体育园项目,此前不仅远程操作功能不全面,甚至在水温调节等操作上,需要工作人员爬到屋顶,在主机面板上手动操作,能耗较高。在这种未配备冷水机组自控系统的情况下,将其改造为自动智能调节系统后,大多数中央空调暖通系统的节能率至少可达 15%,部分系统甚至能达到 30%。
该项目为以高层建筑为主的综合性大楼,总建筑面积达 43,250 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约 32,000 平方米,地下面积约 11,000 平方米。大楼共 33 层,地上 31 层,地下 2 层,这种建筑结构在城市中较为常见,每层建筑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
该大楼的空调系统预计每年运行时长超过 8 个月,涵盖夏季制冷和冬季制热时段,每年耗电量约 224 万度。大楼配备了 58 台 BRB 空调外机,然而,所有空调均需人工手动启停操作,原系统未配备智能控制管理系统。
(1)制冷系统:一是对制冷机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有的制冷剂更换为第四代制冷剂;二是对 VRB 主机控制系统来进行优化,重新规划空调运行策略,实现精细化调控,从而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挖掘并压缩冗余功率。此外,还包括对地下车库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
在制冷剂选择上,目前常用的 R410A 属于第二代制冷剂,而第一代制冷剂为氟利昂(R22)。与氟利昂相比,R410A 在节能和安全性方面已有一定提升。但第四代制冷剂在节约能源的效果上更为显著,相比 R410A,其能耗可降低 20% 以上,在制冷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度电制取更多冷量的效果。同时,第四代制冷剂提高了制冷机的燃点,突破了公司原有制冷剂易燃的技术瓶颈。从高效节能的角度来看,新一代制冷剂在质量上仅为 R410A 的 45%,但制冷速度更快、制冷量更大。而且,其改善了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流动性能,在酷暑炎热天气下,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更适用于各类管道制冷系统。在安全性方面,第四代制冷剂采用更天然的原料,不含氟,更高效、节能且环保。
在本次项目中,制冷剂更换以及中央空调 BRB 主机控制管理系统改造的总成本约为 100 万元。经评估,空调系统的综合节能率超过 25%,每年仅空调部分节省的费用就超过 40 万元,投资回收期预计不到三年,投资回报率接近 40%,投资效益较为可观。
(2)地下车库照明:将原有的 1000 盏 18 瓦 LED 灯更换为低功率、高光效的雷达感应灯。改造前,这 1000 盏灯 24 小时持续照明,每年电费约 15 万元。改造后,节能率可达 85% 以上,每年可节省电费约 13 万元。虽然 13 万元对于整个项目的成本节约而言可能占比不高,但对于地下车库照明能耗来说,已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成本压缩。若其他项目方想要估算地下车库照明的节能潜力,可通过 “18 瓦 ×24 小时 ×365 天 × 灯具数量” 的公式进行大致测算。目前,我们新型灯具的节能率普遍能达到 85% 以上。
该园区作为集制造业、高校、医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生态示范区,引入了 “一致网 N 站能源平台”。截至目前,已有 1042 个设备接入该平台,平台的峰值调节容量达 126 兆瓦。通过平台的高效运作,园区每年在能源成本上实现了显著节约,年节约费用高达 11261.5 万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每年节省的电费超过一亿元。平台的应用场景范围广泛,涵盖酒店、冷库等多种场景,并取得了出色的节能成效。
以某酒店为例,我们对其冷库的温度、功率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调节,并将相关设备接入平台,通过实时调风调频等智能调控手段,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经核算,该酒店的总体成本节约了 8.5%,同时新能源的消耗比例提升了 55.3%,节约能源的效果十分显著。
对于园区内的其他项目而言,接入这套能源平台,能够将项目的暖通控制水平提升至最高效阶段,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地库照明:地下车库常规配备的节能灯具主要有两种。其一为两档调节灯具,可实现亮度在较亮与较暗之间切换。其二是当下应用更广泛的微波雷达感应物联网灯具。
这种微波雷达感应物联网灯具具备智能感应与信号传输功能。以地下车库过道为例,当有人从过道一端进入第一盏灯的感应范围时,第一盏灯便会迅速将信号传递给相邻的下一盏灯,通过这种相邻灯具间的信号传输机制,可使整条过道从一端至另一端依次亮起。当人员离开后,灯具并不会完全熄灭,而是保持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微弱光亮,既能满足基本的可视需求,又避免了完全黑暗给人带来的不适感。
此外,该灯具在亮度调节方面采用渐变方式,这种变化极为细微,人眼几乎难以察觉,极大地提升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像银泰、万达等周边商业综合体的地下车库,目前均已采用此类灯具,通过智能感应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暗的效果,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营造出更为舒适便捷的地下空间环境。
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此类灯具节约能源的效果显著,通常半年至一年即可收回成本。若您的项目目前仍在使用常亮灯,建议考虑来更换,以实现可观的节能收益。
(2)光伏:在光伏项目规划中,通常可按每平方米 1000 瓦的装机容量进行初步估算。例如,若拥有 1000 平方米的屋顶,理论上可安装 1000 千瓦的光伏设备。但真实的操作中,屋顶结构、杂物遮挡以及空调外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光伏铺设。一般而言,考虑到这一些因素,以 80% 的可用面积计算,1000 平方米的屋顶可安装 800 千瓦的光伏设备。假设成本为每瓦 2 元,那么投建成本约为 160 万元。不过,实际成本会因场地面积、楼层高度、屋顶材料(如水泥或彩钢瓦)等因素而有所波动,成本可能低至每瓦 1.8 元,也可能高达每瓦 2.5 元。场地面积越大,单位面积的一次性搭建成本越低。
对于大型场地,如一万平方米的屋顶,可粗略估算投建成本约为 1600 万元。若企业或项目方考虑投建光伏,可先邀请专业公司出具方案,评估发电量与投建成本,再决定是自行投建,还是提供场地与其他投资方合作。若选择合作,可通过获取优惠用电电价或场地租金实现收益。场地租金一般在每平方米 5 - 8 元,具体金额可根据场地条件协商确定。
在光伏电力的消纳方面,自发自用模式最为经济。以浙江为例,光伏电力上网价格为每度 0.41 元(此价格因各省份能源结构和政策不同会略有差异)。而商业项目的用电价格一般为每度 0.8 元左右,园区、写字楼等执行峰谷电价的场所,高峰时段电价可达每度 1.1 - 1.3 元。若使用光伏自发电,每度电可节省 0.3 - 0.9 元,回本周期大幅度缩短。目前,光伏投建市场活跃,众多国企因相关指标要求,积极投入光伏项目,使得该领域投资热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场地都适合建设光伏项目。例如,一些屋顶因建有网球场、放置空调外机等设备,导致可用面积不足或受到遮挡,没有办法进行光伏建设。一般来说,平坦开阔、无遮挡的屋顶更适宜开展光伏项目。
(3)储能:储能项目多适用于执行峰谷电价且白天用电集中的场景,但要求用电量较大且稳定。以之前提到的体育园项目为例,由于其用电量不稳定,部分场馆新开且出租率不稳定,现阶段暂不适合投建储能项目。但预计一两年运营稳定后,可考虑引入储能设备。
储能的核心原理是峰谷套利。在夜间电价较低时,将电能存储到电池中,例如每度电价格可能在 0.2 - 0.4 元。而在白天尖峰时段,电价升至每度 1 元以上,此时使用存储的低价电,每度可节省 0.6 - 0.8 元,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
(4)充电桩:以之前上城某大楼为例,该项目中,中石化投建了 20 多个快充桩和 80 多个慢充桩,特斯拉也投入建设了 6 个快充桩,蔚来则建设了一个换电站和两个快充桩。需明确的是,不同产业园区的情况存在非常明显差异。部分园区出于配套服务考量,会自行投建充电桩,园区在做决策时,需依据自身人流量等因素进行科学测算。若园区资金充裕且人流量较大,同时有资本预算,可考虑自行投资建设充电桩;不过,对于大多数园区而言,建议与专业的充电桩投建公司合作。
不建议园区自行盲目投资建设充电桩。若投资规模把控不当,也许会出现充电桩闲置、无人使用的情况,导致投资无法在 3 - 5 年内回本,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若计划建设充电桩,园区必须充分考量自身变压器容量是否充足。假设园区剩余变压器容量仅为 600,却一次性安装 10 个充电桩,可能会引起容量耗尽。后续若再有企业入驻园区,就会面临变压器容量不够的问题,届时进行增容操作将极为繁琐且成本高昂。
若充电桩位于地下车库,更需谨慎规划变压器容量。若充电桩设置在地面,投建方可申请专用变压器,这对投建方具有一定吸引力。一方面,使用专用变压器的用电成本可能更低;另一方面,还可能享受有关政策优惠和奖金补贴。当然,这些政策福利归投建方所有,对园区而言,此举可避免占用自身变压器容量,实现双方共赢。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已慢慢的变成为园区的一项基础配套设施。若园区旨在为自身提供配套服务,建议优先设置少数的慢充桩。慢充桩成本相比来说较低,且不会过多影响车位的正常使用。若园区内快充桩数量过多,可能引发一系列管理问题。例如,园区车位资源有限,大量快充桩可能吸引众多网约车司机频繁进出充电,导致园区内部车位紧张,车流量过大,增加管理难度。此外,还也许会出现诸如网约车司机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现象,给园区管理带来困扰。因此,园区在规划充电桩建设时,务必提前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与管理预案,以保障园区的正常运营秩序。
(5)虚拟电厂:虚拟电厂是综合能源项目内部生产运营与外部市场交易的智慧中枢。它依托通信技术与软件系统,将分布式发电(如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充电桩以及其他可控负荷能源(例如中央空调、锅炉等)进行资源聚合与协调优化。通过需求侧响应来调控电力辅助服务、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绿电交易以及碳交易,从而助力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通俗来讲,虚拟电厂的核心功能大多数表现在峰谷套利和需求侧响应两个方面。
①需求侧响应:在夏季等用电高峰期,如下午一点到三点,居民和企业大量使用空调,导致国家电网负荷压力剧增。当负荷超出一定限度时,电网运营方会出台需求侧响应政策,要求部分用户在特定时段减少用电或暂停供电。具体措施为,针对用户在规定时段内减少的用电量给予相应补贴。例如,若某用户在政策要求的时段内,相比正常用电量减少了一定度数,电网将按照每度电一定的补贴金额给予奖励。
对于配置了储能设备的用户,在需求侧响应时段,可利用储能设备放电,减少对电网电力的依赖,从而获得相应的奖金补贴。以空调系统为例,中央空调具有一定的储能特性。中央空调通过主机对冷冻水进行制冷,将冷量存储在冷冻水系统中。若提前知晓下一个小时需要降低能耗,可提前将冷冻水制冷至设定温度,存储冷量,下一小时便可减少主机运行时间,降低用电量,达到响应需求侧政策的目的。
②峰谷套利:2025 年,浙江开通电力现货交易市场,此前已有部分省份先行开通。在传统的电价模式下,用电价格相对固定,要么是一口价,要么按照峰平谷时段设定固定价格,每月价格波动极小。而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的电价如同股票和期货价格一样实时波动,每一秒的电价都可能不同。
虚拟电厂具备电价走势预测机制,能够分析一天内的电价波动规律,判断何时电价较低,何时电价较高。用户都能够依据这一预测,在电价低时增加用电,电价高时减少用电,以此降低用电成本。例如,在电价低时,将空调主机功率调高,多制取并储存冷量;电价高时,利用储存的冷量供应空调,减少主机运行,降低用电成本。虽然总用电量可能不变,但电费支出得以减少。
此外,虚拟电厂可以与储能、光伏设施联动,利用现货电价的价差进行套利。通过整合空调、储能和光伏系统,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国网山西电科院试验基地,该虚拟电厂系统接入了 126 兆瓦时的负荷、48 兆瓦时的负荷、7500 瓦的光伏、4020 瓦的风机、1930 瓦的磷酸电池、12600 瓦的冷水机组以及 1950 千瓦时的水蓄能。实践证明,该系统使园区的总经营成本降低了 14.3%,综合能效指数提升了 21.5%,节省的电费带来了百万级别的利润。
上述提及的各类节能举措,涵盖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充电桩建设以及空调暖通系统优化等多个领域。从系统集成的视角出发,借助平台化运作以及软硬件协同的模式,能够在园区运营过程中实现暖通系统的显著节电与高效节能。这些综合性平台不仅助力园区在暖通系统节能方面取得成效,还能够从数字化维度推动园区升级,为园区申报绿色园区、低碳园区等评定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在前沿技术应用方面,分布式光伏储能综合能源调度优化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技术通过对能源的高效整合与科学调配,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低成本供应。在明显降低园区能源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环境效益层面来看,此技术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碳排放,减少了废气排放,积极做出响应了国家 “3060” 双碳政策。通过持续优化节能策略,为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助力园区在环保领域做出积极贡献,这也是园区成功申报绿色低碳园区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园区运营管理方面,强化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借助该系统,能轻松实现对设备故障的远程监控与实时跟踪,对能源数据来进行精准分析与深度挖掘。通过及时有效的设备故障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中断现象,避免能源浪费,进而全方面提升园区的整体运营效率,确保园区运营的稳定性与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