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的中渡口码头上,寒冷与火热并存:景观广场、防洪堤、码头、排涝站等逐渐伸展成型,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铺装收尾工作;周边的公园路、沿江西路顺利完工,城市发展大动脉进一步被打通……
作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一轴一带一区、多点”核心区建设中,昌江百里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中渡口码头曾经是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官窑瓷器就是从这里往外运输,到达全世界。
为了留住镇巴佬心底的这份珍贵记忆,市规划部门委托中国建筑科学院对昌江百里风光带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方案探讨和研究,并决定在中渡口码头处打开一个切口,着力为市民打造一个亲水性的风景平台。
“为了建好这一个项目,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很大,投入也非常大。启动了老五金厂棚户区的改造,把那里的一些脏乱差低矮建筑全部拆除;为了打开城市景观的节点,让城市空间更大、更好,还拆除了金岸名都的一栋高楼,并爆破拆除了原地税大楼。”市城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秦烨明说道,“此外,我们还对原来的老浮桥进行了改造,依旧采取舟桥的形式复古建设,以此保留瓷都人的传统记忆。这样的话,就把沿江东岸和西岸有效连接起来,成为珠山、昌江两区的一个连接点,通过两岸的慢行系统,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健身、通行的大空间。”
62岁的周月英娘家就在樟树弄,对于浮桥的建设,她满是期待,“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中渡口这里一直就有桥,我们上上下下方便。记得它开始时是木头的,后来改成铁的。现在拆掉了,可惜了,到河西去都不方便。最近听说要建一座新桥,比以前的还要好看。”
在对中渡口现在的状况进行详细调研和深入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市城投集团还严格按照防洪规划对该地块的建设要求,建设了一面长306米、共47节的活动式防洪墙,真正把防洪和沿江景观融为一体。
“以前这里经常是一涨水就内涝,环境也比较差。原来的老防洪墙标高是35米,比瓷都大道的路面标高还要高,站在瓷都大道上基本上看不到江面。”据秦烨明介绍,现在老防洪墙拆除之后,新的防洪墙将往后退约80米,让码头的亲水性更好,并采用了隐藏式的液压平板防洪墙。这样的防洪墙,非防洪期间是平卧的,与路面融为一体,防洪期间则能够最终靠液压竖起来。“除了做防洪墙以外,我们还把人民公园的排涝站迁移、改造,在原来2台机组的基础上,再增加3台机组,达到5台机组,全自动化的电排措施,可以有很大效果预防这个区域的内涝又出现。”
据了解,自去年5月进入正式施工以来,市城投集团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加快项目推进进度,确保以良好状态迎接今年的全省旅发大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体工程的85%,绿化、道路、连廊、防洪墙、地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将于今年3月底前完工。
“工程完工后,这里将是一个集码头、广场、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景点,极大地改善西城区的城市风貌。”秦烨明说道。
对于一些镇巴佬来说,中渡口码头的历史意义不可谓不深远,毕竟景德镇瓷器就是从这个码头走向世界的。然而,如何依托中渡口码头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找到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现代价值的结合点,让文化遗产通过历史和民俗的沉淀转化为文旅融合新引擎?这个项目无疑是一次大胆尝试。
通过对古码头文化的活化传承,积极探索古码头文化挖掘、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中渡口码头项目既优化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防汛功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红利,也极大增加了景德镇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度、广度和体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