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University World News 消息,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 Alexander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FAU)执行委员会在一封给工作人员的电子邮件中表示,校方自 2023 年 6 月 1 日起,将无期限暂停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奖学金获得者的合作。这是德国第一所公开拒绝 CSC 留学生的大学。
FAU 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公立综合性大学,始建于 1742 年,QS 世界大学最新排名为 229 位,留学生占比约为 15%。报道显示,该校称其拒收中国公派留学生的原因是“保护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不过,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的中德 CSC-DAAD 联合博士后奖学金获得者不会受到 FAU 新政策的影响。该报道还显示,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等高校已经或即将暂停录取 CSC 留学生。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派简章,留学人员学成后应按期回国履行回国服务义务,回国之日起 3 个月内须在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登记回国信息。本科插班生无回国服务期要求。(University World News,QS,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根据 Ars Technica 报道,当地时间 7 月 21 日,美国白宫宣布,亚马逊、Anthropic、谷歌、Inflection、Meta、微软和 OpenAI 七家人工智能公司已与拜登政府签署协议,自愿承诺管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这中间还包括开发有关技术,为 AI 生成的内容添加水印。拜登政府希望,这将有利于更安全地共享 AI 生成的文本、视频、音频和图像,减少伪造内容的泛滥。此外,他们还承诺将会采取更多人工智能保障措施,包括在 AI 系统发布前对其进行内部和外部安全测试,在网络安全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并在整个行业内共享信息以降低人工智能的风险。白宫宣称,这一些企业做出的承诺强调了对AI的未来至关重要的三个原则:安全、保障以及信任,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朝着负责任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Ars Technica)
近日,美国科学家发现,在真空条件下,纳米晶铂能自动修复纳米尺度上的疲劳损伤。该发现如果能被利用,可能会引发一场工程革命——发动机、桥梁和飞机可以逆转由金属疲劳造成的损伤,使它们更安全和耐久。
疲劳损伤会导致机器磨损和破裂。反复的应力或运动会导致微小裂缝形成,跟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缝会扩大和蔓延,直到整个设备断裂失效。此前科学家创造的自我修复材料主要是塑料,而金属损伤裂缝只会变大,且用来描述金属裂纹生长的一些基本方程式也排除了愈合过程的可能。2013 年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金属应该可以通过冷焊(摩擦学中两非间接接触表面在常温或低温下形成的黏着),闭合由磨损和损伤形成的裂缝,这一理论现在得到了证实。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每秒重复拉动金属末端 200 次的技术进行纳米晶铂的疲劳实验。在实验进行约 40 分钟后,材料的纳米级疲劳裂纹发生逆转,重新融合在一起且不留痕迹。研究者认为该现象是由局部应力状态和晶界迁移诱导形成的裂纹侧面冷焊,证明了在纳米尺度下,金属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未来,科学家们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此现状在其他条件下是否会发生。相关论文 7 月 19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DOE/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据 NBC News 消息,一名欧洲男性在两年前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癌后,截至目前,已有长达 20 个月长期处在艾滋病病毒(HIV) 缓解状态。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维持,他将成为第 6 位 HIV 完全缓解的病人。这位病人被称为“日内瓦病人”,年龄已超过 50 岁。1990 年被诊断感染 HIV 后,于 2005 年开始做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 2018 年被确认患上了一种罕见的髓外肿瘤后,他接受了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
此前,已有 5 位患者 HIV 完全缓解,他们都接受了存在特定突变的干细胞移植,其中携带有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会形成异常的 CCR5 受体,令 HIV 无法借助这一受体进入人体细胞中,因此感染会受到抑制。但这位“日内瓦病人”的干细胞移植来源并未携带这种突变,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 HIV 理论上仍旧能进入他的细胞。在此之前,已有多位 HIV 患者接受了未携带 CCR5 突变的干细胞移植,但他们在停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 10 个月内,均出现了病毒复发。不过这位“日内瓦病人”在 2021 年 11 月停止抗 HIV 治疗后,已经有 20 个月没有复发的迹象。研究人员运用一系列高敏感性的测试检测该患者体内的 HIV,但只检测到微量的残留病毒,并不能排除其体内仍有少量活跃病毒的可能性。目前尚不清楚为何这位“日内瓦病人”能够抑制 HIV。此案例将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新方向,如探索先天免疫细胞在治疗 HIV 过程中的作用。(NBC News,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