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长江出海口的北边,坐落着一座城市——南通。这座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极为不便,给人的感觉相对偏远。由于长江这一天然险阻的存在,那时的南通被所有人戏称为“难通”。
在那个年代,公路运输相当落后,对于南通人而言,若想出远门,唯一可行的交通方式便是轮船。若要前往上海,仅需花费几毛钱,然后在轮船上历经七八个小时,便能抵达上海的十六铺码头。而在离南通市约三十公里的西北角,有一个叫南通县五接乡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五接五金冷作厂(以下简称五接冷作厂),这个厂正是现在韩建华韩总的南通振兴电梯安装有限公司所在地。
当时,从南通市前往五接冷作厂的道路状况极差,大部分是泥路和砖石路。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行走艰难;晴天则尘土飞扬,崎岖不平。在这样的路况下,五接人的出行极为不便,基本依靠步行(那时自行车也不多)。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和信息,五接也难以迅速获取和传递。
在此,我着重强调南通五接交通不发达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为了描述当时的艰难状况。这一因素在后续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接冷作厂的发展历史中,就曾因为交通的限制,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遇。
容我先卖个关子,后面会详细讲述五接冷作厂是如何因为交通问题,最终与一个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擦肩而过。这个馅饼本可能彻底改变冷作厂的命运,引领其走向更加辉煌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交通的掣肘,一切都只能成为遗憾。但也正是这些挫折和遗憾,促使着五接人更加坚定地寻求突破和改变,为改善交通状况、推动经济发展付出不懈的努力。
交通的不便,不仅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运输,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技术的引进。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五接冷作厂在艰难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即便如此,五接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始终没放弃努力,坚守着这片土地,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突破困境,迎来发展的曙光。
在那个时候,五接冷作厂有着备受瞩目的三大巨头:汤振兴、陆泽南和费国华。正是这三位前辈,以其卓越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引领着我们南通电梯人勇敢地跨出了南通电梯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步。
汤振兴、陆泽南和费国华,他们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南通电梯发展的早期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事业的执着,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汤总,他的领导风范和决策智慧为众人所敬仰。陆总,同样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先驱。他是一个人品极佳的人,内心充盈着善良与正直。与人相处时,总是真诚以待、信守承诺,邻居或朋友遇到困难,他总是会伸出援手,且不计较任何回报,他从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的谦逊更是让人钦佩,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会骄傲自满,总是虚心学习,逐渐完备自己。他的种种美好品质,就像璀璨的星光,在人群中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向他靠近,也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染和鼓舞。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南通电梯业和钢结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辞辛劳,亲力亲为,为了推动行业的起步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惜的是,陆总和汤总已仙去多年,但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永远铭记在南通电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费总,如今虽处于半退隐状态,但他曾经的激情与拼搏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费总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的专业相关知识和丰富经验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三位前辈,是南通电梯发展史上的功臣和楷模。他们的名字,与南通电梯业的兴起紧密相连。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我们开辟了道路,树立了榜样。虽然时光流转,汤总和陆总已离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而费总,尽管半退隐,但他的传奇故事仍在业内流传。
我们应当铭记这三位前辈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继续在南通电梯发展的道路上 砥砺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七零年代中后期,在南通县五接乡的五接冷作厂里,有一小部分充满朝气与梦想的年轻人,在陆泽南老陆总的带领下,勇敢地迈出了前往上海闯荡的步伐。他们在上海的几个厂里从事着钣金加工的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劳务外包。
如今,当人们提及劳务外包,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用工荒。但在那个特殊的七零年代,情况却截然不同。当时的大环境还笼罩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思潮之下,经济发展和个人就业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打工”“农民工”这些词汇,在当时甚至都还没有诞生。
在那个时期,个人想要自由地出去做点小生意或者谋求一份工作,简直是难如登天。要出远门,第一道关卡就是要拿到当时农村基层三级政府——生产小队、大队和乡政府开具的介绍信。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这样方便证明身份的证件。获取这封介绍信的难度超乎想象,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终其一生去努力都未必能够成功。
这是因为,一旦外出的人发生任何意外或者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这三个部门都需要承担起全部的连带责任。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安上一个挖社会主义墙角的罪名。这个罪名一旦被扣上,那将会给个人带来一辈子都难以摆脱的困境和耻辱。
而且,拿到介绍信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找到愿意接收自己的公司。这在当时的难度系数,几乎等同于在如今中个百万大奖。因为当时的就业机会极度稀缺,企业和工厂对于招工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所以,笔者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八十年代早期)的情景。每当看到那些从外面打工归来的人,尤其是从繁华的上海打工回来的,内心都会涌起无尽的敬仰和羡慕之情,因为那是见过大世面和有钱人的代名词!
这些外出打工的人,他们的归来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鲜气息和精彩故事。他们的穿着、言谈举止,都让留在本地的人们感到新奇和向往。
至于工作中的脏苦累,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在那个物质匮乏、就业机会稀缺的年代,能够有一份工作可做,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满足。他们不会去挑剔工作的环境有多恶劣,也不会抱怨劳动的强度有多大,只要有活干,能够为家庭带来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就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汗水。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这些勇敢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